疫情即将结束,口罩等医疗耗材生产厂家还好吗?

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,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扩大口罩呼吸机等医疗耗材的能。后面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变化,口罩等医疗耗材市场也发生了变化。因国内疫情控制得力,国内口罩等医用耗材市场产能过剩,从四月中旬开始,全国多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口罩生产线都在陆续停产,口罩工人也转产回原来的产品线。但是,国家的防护性医疗耗材储备战略,正在路上。要保持生产能力,就是保持随时应战的能力。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新冠肺炎疫情重来,所以必须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。那么,具体现阶段,这些医用耗材厂家的现状是怎样的,下面为乐小编来给大家说说。


耗材管理


大多数口罩生产厂家陆续停产

据相关报道,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,我国口罩相关企业新增注册七万余家,与2019年同期相比,增长1000%以上。3、4月,中国验放出口的口罩278亿只,是去年全球口罩产量的3倍。而据6月7日最新信息,3月1日-5月31日,我国共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,其中,口罩706亿只,防护服3.4亿套。


多名业内人士分析,疫情期间国内口罩企业井喷,疫情后必然面临洗牌。那些改行或转型生产口罩的,很容易被淘汰,因为没有成熟的销售体系。活下来的企业,竞争会更加激烈,品牌、质量、创新、销售等都是关键因素。

疫情前,口罩工人每天(8小时)也就80-100元。疫情期间,企业都是24小时两班倒生产,口罩工人每班12个小时400元,最高800元。口罩工人待遇好,疫情稳定后,有些饭店复工都招不到女服务员。”有企业负责人介绍,而现在,转产口罩工人的工资回落到100多元,形成心理落差,出现一定工人流失。


担心难享补贴

在对口罩和呼吸机等医用耗材扩产能的同时,大多数企业负责人都担心一个问题,在国家规定的补贴时间里签过合同,用于扩产的机器设备到厂时间已经超出国家补贴时间。疫情期间,口罩机等被爆炒,“一机难求”。一次性平面口罩机一套从20多万元涨到最高100多万元,N95口罩机更是疯涨到200多万元。许多厂家要求付全款预定,而且原本半个月交货,疫情期间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到不了货。


新冠疫情带给医疗器械企业最大的感触,是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性。疫情前期,生产口罩的熔喷布等原材料难寻。疫情前2万一吨的过滤效率90%及以上熔喷布,最高涨到7、80万一吨,现在降到20多万。一吨熔喷布,差不多可以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100万只左右。疫情前期,熔喷布都是论公斤卖。这代表了熔喷布当时的稀缺。所以,当物资稀缺的时候,一旦出现大的变动,原材料商随便涨价。


大家都知道,口罩出口的利润,要比国内市场要高不少,尤其是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。但因为外贸出口这块,经验不足,很多手续或流程不太清楚,导致吃了不少亏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对国外的政策,规则不清晰导致的。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接触、学习和了解国外的一些规则和政策,另外,医用耗材管理也是我们耗材厂家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心病,依靠过去的人工管理不但费时费力往往还吃力不讨好。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耗材管理系统了,不但能让耗材管理人员腾出手来忙其它事,还能起事倍功半之效。为乐信息科技专注实验室管理软件多年,致力于实验室的应用和实施,想了解更多试剂耗材管理资讯欢迎留言讨论,谢谢!


相关资讯